此时,朝堂上有些官员对王莽毕恭毕敬,但也有些官员对其非常忌惮,这其中也包括他的表兄弟淳于长。
王莽早知表兄弟的野心,日后必然对他不利,于是与当时的大司马一起扳倒了他。随后大司马年长告老还乡,就向汉成帝举荐了王莽,而王莽也顺势成为新一任的大司马。
汉成帝之后,汉哀帝即位没几年就去世了,由于他生前完全没有立继位人选,因此王莽就把年仅九岁的汉平帝推上了皇位。统治者的更替,令朝堂的氛围逐渐紧张起来。
此时,王莽的野心才逐渐暴露出来。这么多年,世人只知王莽是个清正廉洁、勤俭节约的好官,却不知他私底下收拢门客,他在朝堂中也树立出独属于自己的党羽派系,这让他很快就成为真正掌握皇权的摄政人。
不过王莽肯定不满足于只当摄政王,他真正想要的位置是皇位。因此他此后又另外将2岁的孺子婴推上皇位,并利用“禅位”借口,最终在54岁的时候成功坐上了皇位。
此时,如果王莽循规蹈矩,按照历代新皇帝那样整顿朝纲、安抚百姓的话,或许他也就是历史上并不突出、没什么特点的一位篡权皇帝,然而此后他实施的新政,却让有的人交口称赞,有的人极力反对。
王莽上位后,主要颁布三项规定来彻底改变社会制度。
首先,他规定全国所有的耕地不可买卖,土地被称为“王田”,顾名思义就是王的田地。这一制度的意义在于,他将全国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收归在自己手中,如此一来地主与农民的对立关系就荡然无存了。
许多现代人可能会认为,王莽此举与我国现代的土地制度相同。
其实不然,王莽并未改变社会的封建性质,因为王田归属于他自己一人;而现代我国的土地归国家(人民)所有。王莽所推行的王田制,其实更类似于西周的井田制。
以前生活优渥的地主,因为手中田地陡然消失,又没有其它的生存技能,很可能活得还不如农民。
其次,王莽还改变了奴隶的归属,他规定所有奴隶不可以买卖,奴隶不再是个人的财产所有物。这一创举,看似好像解放了奴隶,但其实带来的弊端也十分明显,因为奴隶缺少了劳动市场需求,可能更难生存。
最重要的是,王莽还改革了币制,这也是他实施新政中最大的败笔。王莽一共进行了四次的改革,由于改革频率过高,且改革的效率较低,这就导致百姓还没有适应前一次改革,紧接着新的货币又流入市场。旧的货币与新的货币夹杂在一起,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。
由于王莽在改制货币时,未能正确设置货币面额和流通的数量,因此通货膨胀的现象越来越严重。从前只要几钱的米面,发展到后期竟然需要金来购买。
这三大改革,虽然曾短暂地令国人受益,但最终还是由于其不科学、不合理的方法而失败。首先,土地、奴隶制的改革,表面上看解放了底层人员,然而王莽却忘记给予底层人员新的出路,他们没有地可耕,没有活可做,全国闹饥荒,饿死、病死的百姓不计其数。
其次,币制改革中,受影响最大的也是百姓。因为通货膨胀,百姓的购买力越来越低,这不仅极大干扰了人的生活,而且也使市场堵塞不流通,经济发展迟滞。
正是由于这些问题,新朝发展的后期,社会秩序变得非常混乱,农民揭竿而起,曾经的地主、乡绅也加入反叛的队伍,朝堂混乱不堪,贵族的利益被次次剥削,他们早就无法忍受这位新皇帝。
王莽几乎将全国所有阶层的人都得罪了,无论是否从改革中受益,他们都坚定地认为王莽新政是错的。因此在地皇四年,王莽被攻入宫中的起义军杀害,而他的新政也随之结束了。
难道王莽的新政真的错误了吗?其实也并不是的,就连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胡适先生也对其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王莽是“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”。
那么,为什么王莽新政会导致失败的结局呢?
其实,王莽可以说是生错年代的人。由于他所出生的年代,正处于封建制度刚刚发展的时代,人们刚接受封建社会的思想和制度,无法一下子适应王莽的新政。
假如他出生在明、清朝代,或许还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。无论如何,王莽敢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,值得后世人敬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